持续释放创新红利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充分发挥创新示范引领作用,持续释放创新红利,对于我国坚决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坚决夺取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大意义。
创新是提升综合国力的必然选择。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扎实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不断加快创新步伐,极大提升自主创新的能力和水平,并取得一系列重大科技成果。经过长期努力,一批大型综合性科研机构研究能力大幅度提升,在国际排名中不断前移。在某些科技领域,我国开启了由“跟跑者”到“并跑者”,甚至是“领跑者”的角色转换,实现历史性跨越。我国在全球创新指数的排名不断提升,已成功跻身全球创新领导者行列。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创新始终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的重要力量,也始终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创新发展不仅成为衡量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指标,更是赢得国际话语权的重要标志。创新引领科技不断发展,影响着世界格局的变迁。只有抓住机遇、把握关键、坚持创新,才能充分实现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的迅速增强,实现综合国力的快速提升。对此,我们要不断拓宽创新路径,充分挖掘、探索各方面的创新因子,全方位推动我国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一是加快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的深度融合,加快创新成果转化,打造更多以创新为驱动的引领型产业。二是主动挖掘创新型人才,坚持自主创新,发挥先发优势,提高人才资源和技术资源与市场的融合度。三是驱动多层次的创新发展,培育新的动力机制,构建多种形式的产学研协同创新共同体,增强经济社会发展创新活力,不断取得创新发展的新成就。
创新是应对风险挑战的硬核利器。创新涉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全要素、多方面,其中最核心的是科技创新。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传播速度快、感染范围广、防控难度大,科技创新是战胜重大疫病的不二选择。面对疫情,我国始终把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牢牢抓住疫情防控的“窗口期”,加强科技抗疫力度,不断完善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新型举国体制。一方面,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疫情防控科研攻关与人民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联系在一起。瞄准一线防控救治紧迫需求,积极调动科研院所、企业、高校等积极性,推动联合、协同攻关。疫情期间,病毒基因测序、诊断试剂盒研发、红外测温设备普及等技术创新发展获得了世界关注。另一方面,始终坚持走中国特色的创新发展道路,及时向世界共享科研成果。充分发挥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数字技术在疫情监测分析、病毒溯源、疾病预防、重症救治、资源调配等方面的作用。比如,在“北斗”导航助力下,武汉雷神山医院和火神山医院仅用约10天就建成并投入使用,大大提升了救治能力;“数字肺”等人工智能辅助诊疗技术助力临床诊治。当前,随着强有力防控措施的落实,我国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战略成果,但要彻底战胜新冠肺炎疫情,疫苗的研发至关重要。我们应把握破解关键,以科学武器保护人民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一是要集中火力,内聚创新力量展开应急攻关,有针对性地对疫苗进行研发。二是要创新融合中西方智慧成果,坚持走中西医结合之路,争取抗疫的最终胜利。三是要发挥制度优势,综合多方力量,不断探索新的救治手段,切实提高治愈率,降低病亡率。
创新是推动复工复产的坚实保障。新冠肺炎疫情对我国及世界其他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冲击,世界经济下行风险加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经济社会是一个动态循环系统,不能长时间停摆。”因此,我们要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将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优势转化为统筹推进疫情防控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动能,把疫情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加快恢复生产生活正常秩序,确保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两不误”。“危和机总是同生并存的,克服了危即是机。”疫情催生了新业态、新模式、新场域的快速发展。各地、各行业纷纷转变观念,主动改革谋变,创新发展方式,加快向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不断培育壮大新的增长点。一是云端业务蓬勃发展。“云政务”“云办公”“云会议”“云服务”等云端运作,助力员工居家办公、生活,降低人员流动和接触,有效避免病毒扩散。二是数字经济蓄势崛起。疫情期间,数字经济在保障人们正常生活、促进复工复产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数字企业通过创新商业模式、开展互联网技术研发和应用等,加快数字化升级进程,赋能实体产业转型,共享互联网创新红利。三是新基建潜力巨大。以5G、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将成为新一轮发展的“催化剂”,推动汽车制造、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医药等支柱产业尽快恢复发展。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应尽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循环相互促进的“双循环”发展格局。这就需要我们一方面要深化改革创新,优化经济结构,升级产业技术,加速新旧动能转换,在保障复工复产顺利推进的同时,为我国经济发展注入更多新动力。另一方面,要释放创新潜能,从供给侧和需求侧共同发力,推动以消费升级为导向的产业链升级;统筹国内国际双循环,在保证国内市场稳定发展的同时,拓宽国际市场配置资源的空间,在更高水平上实现供求关系均衡,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创新是决胜脱贫攻坚的动力源泉。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脱贫攻坚不是“敲锣打鼓、轻轻松松”就能实现的,越到最后,越不能松劲懈怠。创新是发展的加速器、改革的方法论,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强大动力。唯有不断创新体制机制和工作方式,才能更好做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一是要充分利用直播电商、社交电商、“不打烊”服务等线上新型消费模式开展消费扶贫行动。通过整合社会资源和社会力量扶贫济困,采用互联网多渠道解决农产品滞销问题,有助于调动人们的消费热情,帮助农民增收。二是要创新基层社会治理路径,扎实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综合运用多种手段,帮助人们解决就业、社保、医保、就学等方面的实际困难,落实好特殊困难群体兜底保障政策,不断提升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三是创新金融服务方式,促进科技金融深度融合。当前,各地金融部门结合当地实际情况,积极开展惠农贷款业务。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为农民提供便捷的财政贴息和银行专项授信等信贷支持,全力保障农产品生产,助力拓展农业生产经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提高脱贫质量放在首位,聚焦深度贫困地区,扎实推进各项工作”。为此,我们不仅要创新思维,坚持政府与市场协同发力,因地制宜地探索扶贫脱贫的新机制,还要创新方式,坚持经济与社会同步发展,普惠与特惠政策相结合,落实精准扶贫,保证贫困地区经济持续增长、社会和谐稳定。同时,我们更要创新能力,坚持在科技、文化、理论等多方面共同发力,为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提供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开阔中国特色扶贫道路。
创新是国家命运所系、发展形势所迫、世界大势所趋。唯有坚持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牢牢抓住创新这一牵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牛鼻子”,发挥科技创新在全面创新中的引领作用,深入挖掘和释放创新红利,才能形成源源不断的增长动力,从而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加快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作者单位:福建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建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相关阅读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治国理政意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着力点
习近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乘势而上书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篇章
全面小康建设中的网络社会治理共同体